- 笔耕航天科技热土 书写航天报国华章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日期:2024-09-03
近日,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精神荣誉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决定,授予33名个人、17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授予18名个人、12个集体“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国际交流中心刘淮宇同志荣获2023年度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以下是他的先进事迹。
走上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的会场,见证和记录党和国家庄严神圣的历史时刻;最早公开深入报道陈福田院士的先进事迹,老专家的“梦中呓语”见诸报端后感动万千受众;深入发射场、试验场等科研生产一线,挖掘报道航天人物、团队强军报国的奋进故事;参与航天科技集团融媒体平台弘扬航天精神栏目和内容策划,持续掀起赓续传承精神伟力的热潮;牵头《金秋时光》离退休工作专刊创刊,从老专家老同志的航天往事中珍藏时光记忆、汲取精神力量……
从2011年参加工作至今,航天科技集团国际交流中心新闻事业部刘淮宇一直耕耘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线。无论是采写编评工作,还是业务管理、党务群团工作等,他都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成为航天新闻宣传战线的骨干中坚力量,赢得领导和同事的广泛认可。
坚定政治方向 锤炼过硬能力
刘淮宇现任新闻事业部融媒体编辑部主任、事业部党支部宣传委员。他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使命任务和航天强国建设目标,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航天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努力在工作中准确高效传递党的声音和党组要求。
他注重政治学习和业务能力锤炼,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累计积分超8.7万,通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他严谨务实、锐意进取开展工作,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航天精神、空间站建造和运营任务等重点报道中积极出谋划策,汇聚优质作品;带领年轻同志一道参与编写《永远的航天“三大精神”》《祖国不会忘记——献给共和国的脊梁们》等书籍,完成《共和国航天往事》音频节目录制;参与新疆可可托海“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贵阳科技馆航天探索馆航天精神人物展项策划,将航天精神广为弘扬;注重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党务工作中,他广泛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党支部的优秀经验做法,积极为支部工作和单位发展建言献策,较好完成了上级党组织部署的各项工作。
扎根基层一线 用心做好报道
刚刚入职时,刘淮宇对航天的认识还仅限于载人航天精神的“四个特别”和航天员飞天的高光时刻。后来,随着对航天历史和人物事迹的了解,航天人基因里的爱党爱国情怀和认真精神、无私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年轻人的一言一行。
这些年,他的足迹遍布多个发射场、试验场、三线建设旧址以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用笔和镜头书写航天人敬业奉献、矢志报国的精神风貌。
2015年,我国地地固体常规导弹技术开拓者之一陈福田院士逝世。由刘淮宇采写的《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是第一篇全面完整介绍陈福田事迹的报道,刊发后在央企干部职工中引发强烈反响。
由于保密原因,接到采访任务时有关陈院士的背景资料几乎为零。于是,他从陈福田的身边人入手,从侧面搜集素材,把周围人与陈老一次次接触的故事和印象组合起来,梳理出老人一生的经历,挖掘他身上的作风和精神。
采访中,许多采访对象都向刘淮宇提到陈老睡觉说梦话也在谈工作的情况。在陈老家中看到这段视频时,他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
“从一开始对其事迹的不甚理解到逐渐了解后的感动震撼,我自己在陈福田身后追寻他脚步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灵魂上的洗礼。”他在采访手记中写道。
撰写重要评论 做好舆论引导
秉承航天精神中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他审慎思考、理性表达,累计发表重要社论、评论员文章数百篇,积极在舆论场发挥正能量。
2017年,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任务失利,一时间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航天队伍士气也受到影响。受报社委派,他经过缜密思考,执笔撰写《惟其艰难 方显勇毅》一文,在《中国航天报》1版头条作为评论员文章刊发。文章直面问题、理性剖析,既回应广大受众关注,又争取大众理解支持,给了航天人巨大信心和力量。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他加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注重运用新媒体渠道和网言网语的表达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他撰写文章《1962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东风二号首飞失败,聂荣臻说……》,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坎坷发展过程,引导民众了解航天试验的巨大风险,在新媒体获得广泛关注。《人民日报》记者撰写的关于航天发射高风险的评论引述了相关内容,专门给他发来信息致谢。
2021年,得知四川梓潼“两弹城”旧址院部大楼原有面貌被破坏,他联想到全国人大代表姜涛参加两会时提出的一份建议。综合相关情况,他写出题为《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利用,决不能不讲规矩、肆意而为》的时评。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引起四川省委主要领导重视,指导当地强化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
10余年的新闻采编经历,长期在行业媒体耕耘的深度思考,以及对社情民意的深刻体验,使得他在工作中努力将上级精神与社会现实、群众需求和新闻规律结合起来,撰写了一批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
适应媒体融合需要 创新新闻业务管理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新闻事业部在原报纸编辑部和新媒体编辑部基础上整合成立了融媒体编辑部,由刘淮宇担任部门负责人。
2021年起,他带领部门全体同志一道,理顺运行机制、完善审核流程、创新管理方式,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打破过去长期存在的纸媒和新媒体的界限,加大岗位轮换力度和每名同志一专多能的培养,实现部门融合后“1+1>2”的效果。
在新的运行机制下,每名同志都明确了自身在采写、编辑、审核、校对等方面的职责,注重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积极分享经验和心得,逐步适应了新形势下的岗位需要。一些交流碰撞产生的火花转变为报道思路和策划方案,形成了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刘淮宇还重视业务总结,多次承担通讯员培训班授课工作,发表多篇新闻业务研究文章,受邀担任“中国高校新闻扶持计划”新闻作品全国初审评委。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他的作品先后荣获“国企好新闻”、中国产经新闻奖等表彰,个人获评集团公司航天精神青年模范奖等荣誉。
面对肯定和表扬,刘淮宇常常说,我只是团队中一个代表,做的只是一些极为普通的小事,荣誉属于全体航天文化工作者。